关山秋霁图

望京楼上晚凭阑,长记居庸八月还。
一段紫烟吟不尽,枉分秋色与南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关山秋霁图》是元代诗人王恽于至元九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关山的秋意和景色。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人,元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与学者。他是中书省详定官,曾上书论时政,参与修国史等重要工作,其诗词作品也颇为著名。

  2. 诗句原文:《望京楼上晚凭阑,长记居庸八月还。一段紫烟吟不尽,枉分秋色与南山》。这首诗表达了王恽对于故乡居庸的回忆以及秋天景色的描绘。

  • 第一句:“望京楼上晚凭阑”,描述了诗人在望京楼上晚景时的所处环境,通过“阑”字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沉思的氛围。
  • 第二句:“长记居庸八月还”,回忆了过去在居庸山度过的八月时光,暗示了那里的美好记忆和季节变化给诗人带来的感受。
  • 第三句:“一段紫烟吟不尽”,通过“紫烟”这一意象,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内心的感慨。
  • 第四句:“枉分秋色与南山”,意味着尽管诗人想将秋天的色彩全部留给居庸山,但最终未能如愿,体现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1. 艺术风格:王恽的作品注重写实与情感的结合,他的诗作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关山秋霁图》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蕴含深意的诗篇。

  2.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展示了王恽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自然美景的感受。

《关山秋霁图》作为王恽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的了解,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