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统天久绝,汉恩一何深。隔远魏晋代,犹足收民心。
咄嗟呼韩子,崛起蒲离阴。自云汉婿甥,赫怒开实沈。
左顾龙在野,右咤虎啸林。吹嘘炎烬馀,五部来讴吟。
阿聪奋馀烈,两京随扫平。窃据二纪强,文物有足矜。
我来拜陵寝,悚然振冠缨。风云渺何许?废堞馀金城。
贤哉刘淑妃,成此直谏名。在聪未为疵,假义渊可称。
孰云仁义师,可敌不可征。桓桓祁山举,一出三辅惊。
天其假公年,载洗六合清。此志竟莫遂,此邦还有成。
所以广武叹,痛惜无豪英。山烟知客意,斜日生荒陵。
过刘元海陵寝
介绍
《过刘元海陵寝》是元代王恽所作,这首诗通过描述汉统天久绝、汉恩深厚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刘元海陵寝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贤者成直谏名的钦佩之词。王恽作为元代一位刚直不阿的谏臣,其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更是在政治和思想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恽,元卫州汲县人,世祖中统元年为左丞姚枢征为详议官,后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的谏臣。他的一生虽然仕宦于朝廷,但始终保持着刚直不阿的性格,清贫守职,好学善文,因此备受尊重。王恽的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 海 王旭齐名,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过刘元海陵寝》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汉统天久绝、汉恩深厚的情境下,王恽来到刘元海的陵寝进行参拜。诗中“汉统天久绝,汉恩一何深”,反映了当时汉王朝的衰落,以及汉家恩泽深远的历史现实。诗中还通过“隔远魏晋代,犹足收民心”表达了即使经历了长时间的分裂,汉家的基业仍然能够吸引人心。而“咄嗟呼韩子,崛起蒲离阴。自云汉婿甥,赫怒开实沈”则是描绘了呼韩邪单于在北方崛起的场景,借此象征汉朝的威严和力量。
王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刘元海陵寝的敬仰之情,“我来拜陵寝,悚然振冠缨”,显示出他作为臣子对君王陵寝的敬畏之心。诗中还提到了“贤哉刘淑妃,成此直谏名。在聪未为疵,假义渊可称”,赞扬了刘元海的女儿淑妃的直言谏言,以及她在父亲面前坚持正义的行为。最后,“孰云仁义师,可敌不可征。桓桓祁山举,一出三辅惊”,表达了对刘元海作为仁义之师的形象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忧虑。
王恽的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中的用词精炼,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诗的结构严谨,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洁的情感。此外,王恽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这不仅是因为其文学价值,更因为其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力。
《过刘元海陵寝》不仅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也是王恽作为一位政治家、文学家的思想和情怀的真实写照。王恽的诗歌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了解王恽及其作品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