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和曲山韵

仁宦须求遭遇。不顾已沾泥絮。攘攘世间人,总被虚名引去。
引去。引去。光景促于朝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和曲山韵是元代诗人王恽的作品。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元世祖中统初,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至元五年(1268)首拜监察御史,至元二十九年(1292)擢翰林院学士,成宗朝,官至知制诰同修国史。他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
  2. 词作原文:仁宦须求遭遇,不顾已沾泥絮。攘攘世间人,总被虚名引去。引去。光景促于朝暮。
  3. 词作鉴赏: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王恽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名利看得淡薄的心态。通过对比“仁宦”和“虚名”,王恽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诱惑的不屑。同时,“景”与“朝暮”的对比,更凸显了时间紧迫和生命短暂的主题。
  4. 文学地位:作为元代词坛的重要人物,王恽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如梦令·和曲山韵》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尽管在古代文学史上并非最为显赫,但王恽的词作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后人研究和欣赏。

王恽的《如梦令·和曲山韵》不仅是他个人的诗词创作,更是元代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和文化现象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元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