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彬卿江行即景

怪石奇峰叠削成,江行浑若泛仙瀛。
崖松偃蹇蛇龙势,泷浪飞翻玉屑轻。
山色入怀衣袂冷,溪光照影骨毛清。
更阑放溜泊郴口,明月清风更有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彬卿江行即景》是元代诗人王都中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怪石奇峰叠削成,江行浑若泛仙瀛。崖松偃蹇蛇龙势,泷浪飞翻玉屑轻。山色入怀衣袂冷,溪光照影骨毛清。更阑放溜泊郴口,明月清风更有情。《和彬卿江行即景》是王都中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王都中在江行时所看到的美景。诗中以“怪石”开篇,形容石头的形状奇特、陡峭,像是被人工堆叠而成。接着描述江水流动的壮观景象,好像泛舟在仙境之中。然后写到崖上的松树,其姿态弯曲,仿佛龙蛇般蜿蜒盘旋。接着是激流拍击岩石所激起的水花,如同玉石碎片一般细腻轻盈。最后两句写景,诗人感受着江水带来的凉爽,看到溪水的光辉映照着自己的骨头与毛发,感觉非常清爽。最后,诗人在夜晚放下行李,选择在郴口附近休息,这里的月亮和微风似乎更加亲切和有情调。

  2.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自然之美,通过具体的景物如怪石、流水等来展现江景之妙。这种简洁而生动的描述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中不仅赞美了自然景色的美,同时也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怪石”、“江行”等自然元素作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王都中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
  • 个人经历:王都中本人也可能有着丰富的旅行经历,因此他的作品中常能见到对旅行中所见美景的感受和思考。这既是他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隐喻。
  • 文化环境:元代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文人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频繁,这也促使了诗人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同时结合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创作诗歌。这种文化环境中孕育出了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和彬卿江行即景》不仅是王都中对自然景观的一次深刻描绘,也是他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