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后久雨

自入梅天气力微,不堪暑湿互蒸炊。
鬓边衰白三千丈,雨后昏黄十二时。
积润图书供火焙,新裁罗褐覆香匜。
小占定有朝晴喜,忽听黄莺语柳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梅后久雨》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在这首诗中,陆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雨季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梅后久雨》的作者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梅后久雨》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2. 作品原文:《梅后久雨》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昏昏风雨暗东湖,  
树高送声惊客人枕头。  
小水池分溜入清渠,  
飞蚊销声匿迹知何所。  
西归有奇事,今年三在读书时。  
  1. 主题分析:诗中“昏昏风雨暗东湖”描绘了梅雨季特有的阴沉天气,使得整个东湖显得更加幽深莫测。“树高送声惊客人枕头”则生动地表现了风雨中的树叶摇曳声和远处客人因风雨而惊醒的情景。“小水池分溜入清渠”形象地描述了雨水从细小的渠道流入大池的情景,给人以清新之感。而“飞蚊销声匿迹知何处”则通过想象表达了一种超现实的美感,暗示着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短暂。“西归有奇事,今年三在读书时”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求。
  2. 艺术特色:《梅后久雨》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树高送声惊客人枕头”,将树木的声音拟人化,赋予了树木以情感,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其次,诗中运用了多种感官描述,如视觉(“昏昏风雨”)、听觉(“树高送声”)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最后,诗的结构紧凑,意境深远,通过对梅雨季特有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因其傲雪凌霜的特性而被视为坚韧与纯洁的象征。梅雨则是梅季节特有的降雨现象,两者的结合在中国诗词中被广泛描绘,用以表达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体验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陆游的《梅后久雨》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不仅仅是对梅雨季景的描述,更是一次对生活、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陆游的《梅后久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珍珠。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灵感和审美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