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耜岩先师墓

取数多时物所嫌,有才无命恨难全。
纵横虽扫三千字,富贵才终五十年。
幸有菟裘栖旧隐,愧无鸡絮酹新阡。
茫茫大块谁能料,狐老成精鼠化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耜岩先师墓》是宋朝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和对理想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从诗歌原文、翻译、赏析、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诗歌原文
  • 取数多时物所嫌,有才无命恨难全。
  • 纵横虽扫三千字,富贵才终五十年。
  • 幸有菟裘栖旧隐,愧无鸡絮酹新阡。
  1. 翻译
  • 取数太多引来麻烦,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遗憾难以释怀。
  • 虽然纵横驰骋文字千篇,但最终财富地位仅维持了五十年。
  • 侥幸还能安享晚年,惭愧未能用鸡毛作束,在新坟前献上一束白蒿。
  1. 赏析
  • 诗的首句“取数多时物所嫌”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追求与现实的不满,暗示了人生在追求中往往会遭遇种种困难与挫折。
  • “有才无命恨难全”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即使才华横溢,但命运的捉弄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 “幸有菟裘栖旧隐,愧无鸡絮酹新阡”透露了诗人对过去安逸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在贫瘠生活状态的自嘲。
  •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文人情怀。
  1. 写作背景
  • 方一夔,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
  1. 主题思想
  • 诗中表现了一种悲壮的人生态度,通过对功名富贵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
  •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通过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哲学。

《过耜岩先师墓》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给予后人深刻的启示。它不仅是方一夔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共同的精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思想脉络和文学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