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双溪晚归

万顷晴波蘸夕晖,泠泠寒碧浸渔矶。
水流不尽随云去,潮落无声带月归。
桃岸春深红作阵,蓉峰烟暖翠成围。
江山风景能如许,可是休文解赋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双溪晚归》是元末明初诗人叶颙的一首七言律诗

叶颙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𩕢天民,元末金华府人。他的作品《春日双溪晚归》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万顷晴波蘸夕晖,泠泠寒碧浸渔矶。
    水流不尽随云去,潮落无声带月归。
    桃岸春深红作阵,蓉峰烟暖翠成围。
    江山风景能如许,可是休文解赋诗。
  2. 诗歌赏析
  • 描绘景象:《春日双溪晚归》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一幅春天双溪晚归的景象。诗人用“万顷晴波”来形容湖面宽广平静,而“泠泠寒碧”则传递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 抒情手法:此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中的渔矶、江上的潮汐赋予了情感和生命,如“随云去”、“带月归”等描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象征意义:诗中的“桃岸春深红作阵,蓉峰烟暖翠成围”不仅是具体的景色描写,也隐含着对美好事物永恒不灭与和谐自然的赞美。
  1. 作者简介
  • 叶颙,元末明初的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但作品《樵云独唱》和《春日双溪晚归》均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
  • 叶颙在文学上的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
  1. 创作背景:《春日双溪晚归》的创作背景同样富有时代特色。叶颙生活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江山风景能如许”,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2. 文学影响
  • 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春日双溪晚归》不仅展示了叶颙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元代末年到明代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该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表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方面,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春日双溪晚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叶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