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石稽程了万几,日斜犹未下丹墀。
巡南筑北关防尽,祸起萧墙却不知。
读秦始皇纪
介绍
《读秦始皇纪》是南宋诗人胡仲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一事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秦朝统治者忽视民生和内乱的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胡仲参所处的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势衰微,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与不满。而胡仲参选择通过咏史诗的形式,对秦始皇的举措进行评论,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修养与思想深度,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态度和评价标准。
诗中“长城高而广,筑城目的”两句,揭示了秦始皇在修建万里长城时的雄心壮志,以及其背后的目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出于防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的考量,但诗中的转折部分则表明了胡仲参对于秦始皇忽视人民生活疾苦的批评态度。在这里,诗人通过“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这一句,指出了秦始皇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事防线,却忽视了民生问题,导致了内部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这种历史反思的视角,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难能可贵。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胡仲参的《读秦始皇纪》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勾勒出了秦始皇的形象及其政策的得失。七言绝句的结构紧凑,语言凝练,使得读者能够在短短的几行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思考深度。特别是最后两句“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不仅总结了秦始皇的错误,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历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人民意愿的共同影响。
《读秦始皇纪》不仅仅是对秦始皇事迹的陈述,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哲理和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胡仲参作为南宋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新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