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转龙泓一径深,岚烟吹润扑衣巾。
松萝掩映似无路,猿鸟往来如有人。
讲石尚存天宝字,御梅尝识建炎春。
城中遮日空西望,自与长安隔两尘。
游天竺后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天竺后山》是宋代诗人白珽的作品,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诗人感悟的诗词。白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天竺后山的壮丽景色,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在分析《游天竺后山》这首诗之前,了解其作者背景是必要的。《游天竺后山》是宋代诗人白珽所作,他生活在宋代的一个文学繁荣时期。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诗的主要内容围绕诗人在天竺后山游览时的感受展开。首句“山转龙泓一径深”,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气息。随着诗人深入山林,“岚烟吹润扑衣巾”,这里的“岚烟”形容山间缭绕的云雾,给人以仙境般的感觉。接着,“松萝掩映似无路”,描绘了一种虽然看似没有通路却充满生机的环境。最后,“猿鸟往来如有人”,“猿鸟”的出现似乎给这片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命力。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例如,“讲石尚存天实字”,可能指的是岩石上的自然印记或天成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城中遮日空西望,自与长安隔两尘”,则通过比较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传达了作者想要逃离尘世喧嚣的愿望。此外,诗中的用词也颇为讲究,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等,都体现了北宋时期文人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趣味。
《游天竺后山》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记录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深层的思想表达,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现代人而言,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