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幼初之京

振衣鸣玉上青霄,银汉清秋转斗杓。
北阙飞龙天杳杳,南云归雁路迢迢。
朝登华岳风生腋,夜饮滦河月入瓢。
水竹清虚好真馆,刘安有赋为相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幼初之京》是元末明初危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元末明初江西金溪人。他师从吴澄、范椁,精通五经。在元至正年间曾授经筵检讨,并与修宋、辽、金三史,累迁为翰林学士承旨。入明后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还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因作为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最终以谪居和州守余阙庙而终。他著有《危学士集》等作品。
  1. 诗词原文
    北阙飞龙天杳杳,南云归雁路迢迢。
    朝登华岳风生腋,夜饮滦河月入瓢。
    水竹清虚好真馆,刘安有赋为相招。

  2. 诗句赏析

  • “北阙飞龙天杳杳”:此句描绘了京城北阙的雄伟景象,如同飞龙般高耸入云端,给人一种深远、威严的感觉。
  • “南云归雁路迢迢”:这句则通过南归的大雁,形象地展现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暗含着离别的情感。
  • “朝登华岳风生腋”:诗人登上华山时,感受到山风拂过腋下,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象征着自己心境的开阔。
  • “夜饮滦河月入瓢”:夜幕降临,诗人在滦河边饮酒赏月,月光如水般洒落在杯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 “水竹清虚好真馆”:水边的竹林清新幽静,如同真正的道馆一般,诗人在这里享受着与世隔绝的乐趣。
  • “刘安有赋为相招”:刘安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向往的隐居生活,渴望得到这样的自由。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士人纷纷逃离战乱之地,寻求新的归宿。危素作为一名文人,也经历了类似的变迁。他的这首诗可能是在告别故土,前往京师(今北京)时所写,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全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构建了一个充满意境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之中。
  • 情感深沉:危素在此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流畅自然,韵脚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影响
  • 《送张幼初之京》虽然是一首描写离别和思乡的诗,但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送张幼初之京》是一首富有情感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危素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变化。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