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咏月

银蟾吸清露,白兔捣玄霜。青天万古明月,中有物苍苍。想是临风丹桂,费尽斫云玉斧,秋蕊自芬芳。印透一轮影,吹下九天香。
怪霜娥,才二八,减容光。蛾眉几画新样,晚镜为谁妆。见说开元天子,曾到清虚仙府,一曲听霓裳。何事便归去,空断舞鸾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咏月》是元代著名词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
  • 白朴的基本信息:原名恒,字仁甫、太素,号兰谷。生于1226年,祖籍陕州(今山西河曲附近),晚年定居金陵(今南京市)。白朴一生未曾出仕,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曲作家。
  • 词作背景:白朴的创作活跃于元代,其代表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他的作品风格豪放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1. 词作原文及译文
  • 原文:银蟾吸清露,白兔捣玄霜。青天万古明月,中有物苍苍。想是临风丹桂,费尽斫云玉斧,秋蕊自芬芳。印透一轮影,吹下九天香。怪霜娥,才二八,减容光。蛾眉几画新样,晚镜为谁妆。见说开元天子,曾到清虚仙府,一曲听霓裳。何事便归去,空断舞鸾肠。
  • 译文:银色的月亮吸取了清晨的露水,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白色的兔子在捣制着神秘的霜。广阔的青天中,永恒的明月中藏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我想它应该是那临风摇曳的丹桂树,它用尽了所有的玉斧和云的力量,秋天的桂花自芳香满溢。月亮的影子映照在地面上,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这奇妙的景象让人感到惊奇,好像那位年轻的皇帝曾经来到过清澈而虚幻的仙府,在那里听到了令人陶醉的霓裳羽衣曲。为什么他突然要离开呢?只留下空荡荡的舞鸾肠断。
  1. 词作内容解析
  • 意境描述:整首词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与神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向往与思念之情。月光如洗,银蟾吸露、玉兔捣药等意象,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浪漫气息。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词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 情感表达:从“银蟾吸清露”到“一曲听霓裳”,词人以月亮为媒介,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无尽的追求和对人间生活的眷恋。特别是结尾部分,通过对比天上的帝王和地上的自己,反映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以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
  1. 词作的艺术特色
  • 语言特点:白朴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感,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词人的才情和情感。例如,“银蟾吸清露”中的“银蟾”指月亮,“清露”则是晨露,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
  • 结构布局:全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开头两句直接点题咏月,接下来详细描绘月亮的各种美丽景象,最后通过想象回到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
  1. 历史背景与流传
  • 历史背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所作,当时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宋代文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投射。
  • 流传情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传唱之广、影响之大使其成为研究宋代诗歌不可或缺的文献之一。

《水调歌头·咏月》不仅因其优美的词藻和深邃的思想受到赞誉,还因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咏月之作,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的思考,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