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仲弟生朝

兄弟趍庭雁影翩,只今痴绝尚依然。
竞阴莫废经纶业,爱日当知喜惧年。
颜乐自怜乖夙志,南陔谁解补遗篇。
几时得遂求田计,晨夕相将理断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仲弟生朝”是一首元代的作品,作者是安熙,作品体裁为七言律诗。安熙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如下:

  1. 生平简介
  • 安熙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一二六九年),卒于武宗至大四年(公元一三一一年),享年四十三岁。他年少时仰慕刘因之名,曾想追随其游学。
  • 安熙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也对政治有所涉猎。他的一生经历了元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 安熙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作品成为了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创作背景
  • 安熙的创作多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元朝的社会动荡、文化多元以及文人之间的交流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结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促使诗人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 安熙通过“和仲弟生朝”这首诗,展示了他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以及对个人志节的坚持。这种情感在元代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主题。
  1. 艺术特点
  • 安熙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 “和仲弟生朝”中的诗句“颜乐自怜乖夙志,南陔谁解补遗篇”,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以及对后人能否理解自己的努力的忧虑。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整个时代背景的一种反思。安熙借此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广阔视角,以及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注。

“和仲弟生朝”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元代社会生活、政治变迁和个人情感交织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同时也能领略到安熙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