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山阴天章寺静默堂长老

昨日相从访了翁,妙高台上数宵同。
十年只在分阴里,万法都归一默中。
扬子江山仍落照,越王城郭又西风。
阿师说法天章上,开遍人间色与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山阴天章寺静默堂长老》是元代诗人成廷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成廷圭: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元代芜城人。他的一生颇为坎坷,晚年时避地吴中。他是一位好读书、工诗的文人,曾居住在市廛中,植竹庭院间,并自号“居竹轩”。尽管遭遇战乱,但他依然保持着文学创作的热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作品。
  • 诗歌风格:成廷圭的诗歌多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的诗作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寄山阴天章寺静默堂长老》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禅宗思想的领悟。诗中写道:“昨日相从访了翁,妙高台上数宵同。十年秪在分阴里,万法都归一默中。”这些句子描绘了两人曾经共同探访寺院的夜晚,以及诗人在禅意中的沉思。
  • 译文为:“昨日我们一同拜访了那位长老,在妙高台上度过了数日的光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我深感岁月如梦,万物皆空。阿师在天章寺的讲法,如同点亮了人间的明灯,照亮了世间的一切。”。
  1. 写作背景与主题
  • 《寄山阴天章寺静默堂长老》的创作背景与成廷圭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曾因战乱流离失所,最终选择在吴中定居。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回到故乡时,回忆起与某位禅师共度的时光而作。
  • 主题上,诗人通过对寺院和僧人的描述,展现了禅宗思想对个人心灵的深远影响。诗中的“万法都归一默中”表明了诗人对于禅宗顿悟的理解,认为一切法门最终归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成廷圭的《寄山阴天章寺静默堂长老》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也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