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鸭谣

阿侬手挽竹枝弓,射鸭绿杨湖水东。
三三五五似学武,一箭误中双飞鸿。
前船唱歌后船哭,月黑湖中夜潜伏。
东海健儿不敢过,人命几如几上肉。
老翁入县前致词,夜夜全家犹野宿。
丁宁门户且勿开,明朝又怕官军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射鸭谣》是元朝时期成廷圭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还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战争以及人民命运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射鸭谣》的内容:

  1. 原文节选
  • 原文节选:《射鸭谣》是一首描绘战乱时期渔民生活的诗作。原文如下:阿侬手挽竹枝弓,射鸭绿杨湖水东。三三五五似学武,一箭误中双飞鸿。前船唱歌后船哭,月黑湖中夜潜伏。东海健儿不敢过,人命几如几上肉。老翁入县前致词,夜夜全家犹野宿。
  • 翻译与解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渔民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诗人运用“绿杨湖水东”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悲凉的战乱图景。其中,“东海健儿不敢过,人命几如几上肉”更是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悲剧和对生命的无奈感叹。此外,诗中的“前船唱歌后船哭”和“月黑湖中夜潜伏”等描写,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氛围和人民的痛苦。
  1. 作品背景
  • 时代背景:《射鸭谣》创作于元末战乱时期。元朝统治下的社会动荡不安,民间疾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廷圭以诗歌记录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状。
  • 创作背景:据《居竹轩集》记载,成廷圭晚年居住在吴中(今苏州一带),遭遇战乱后避祸至此地。这段经历可能激发了他创作《射鸭谣》的念头,通过对渔民生活的描绘,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感慨与哀叹。
  1. 艺术特色
  • 意象使用:《射鸭谣》中的意象丰富且具有象征意义。例如,“绿杨湖水东”不仅描述了地理位置,还暗含着生机与希望。而“东海健儿不敢过,人命几如几上肉”则通过东海健儿不敢过江这一细节,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通过简洁有力的诗句,成廷圭成功地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射鸭谣》不仅成为文学作品,也成为研究元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射鸭谣》作为元朝时期的文学经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成廷圭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