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适庵陈叔向二先生

中年作恶不胜情,无复芳尊酒共倾。
老我韶华如逝水,多君诗律似长城。
江东千里暮云合,池上几回春草生。
想见凭阑亦清绝,阴阴绿树有啼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李适庵陈叔向二先生》是朱希晦的一首诗歌作品。在文学的世界里,元代诗人朱希晦的《寄李适庵陈叔向二先生》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朱希晦作为一位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貌。元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及其政治特点,都在这首诗中有深刻体现。
  • 作者生平:朱希晦(1307年—1384年),字子美,号青崖山人,又号东樵子,晚年自号“白岩野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不仅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文人。
  1. 诗歌原文
    中年作恶不胜情,无复芳尊酒共倾。
    老我韶华如逝水,多君诗律似长城。
    江东千里暮云合,池上几回春草生。
    想见凭阑亦清绝,阴阴绿树有啼莺 。

  2.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 主题探讨:这首诗的主题聚焦于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感悟。通过对“作恶”、“青春流逝”等词汇的使用,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感伤,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声。同时,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变化,如“江”、“草”、“莺”,诗中蕴含的是一种对生命循环和自然美的赞美。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不舍之情,以及对当前孤独状态的无奈和哀愁。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情感细腻地铺展开来,使人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复杂而又细腻的心绪。

《寄李适庵陈叔向二先生》不仅展示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观察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