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庸寒泉庐

孝子终天恨,寒泉未足云。
水浆不入口,鹿豕与同群。
手线今何在,杯棬岂忍闻。
素冠曾有刺,珍重守孤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元庸寒泉庐》是元代诗人宋褧创作的古诗,表达了对孝子深切的哀悼之情。以下是关于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作者介绍:《徐元庸寒泉庐》的作者是宋褧。宋褧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官员,其生平与诗歌创作均富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孝子终天恨,寒泉未足云。水浆不入口,鹿豕与同群。手线今何在,杯棬岂忍闻。素冠曾有刺,珍重守孤坟。
  • 诗句解析:首句“孝子终天恨”,直抒胸臆表达了主人公因失去孝亲之人而产生的无尽悲痛。第二句“寒泉未足云”描绘了主人公对孝子的怀念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沉。第三句“水浆不入口”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无助。第四句“手线今何在”反映了主人公对逝去亲人生前所持的手线的怀念。最后两句“杯棬岂忍闻”和“素冠曾有刺”则展现了主人公面对哀痛和回忆时的内心挣扎和坚强。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徐元庸寒泉庐》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对孝子无尽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此外,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丧亲者的悲哀与自然景观相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情感表达:整首诗贯穿着一种深沉的悲伤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怀念,通过对孝子无尽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1. 社会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徐元庸寒泉庐》不仅反映了个人层面的悲痛和失落,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孝道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而这首诗则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如何在失去亲人后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 启示与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亲情关系的思考。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忆和纪念,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和启示。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孝道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徐元庸寒泉庐》不仅是宋褧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研究元代社会文化、伦理观念和家庭结构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以及它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