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何尝浪得名,士林高处学迁莺。
远公能重陶元亮,老汉常陪石曼卿。
日暮碧云追雅致,阳春白雪有馀声。
江南烟雨楼台好,尽意推敲不用惊。
送诗僧泐季潭江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诗僧泐季潭江南》(方外何尝浪得名,士林高处学迁莺)是元朝宋褧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宋褧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当时文人雅集生活的理解。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作者背景:宋褧(1294年—1342年),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字显甫,号玉壶,又号西樵,晚年自号东篱遗民。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宋褧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元朝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品主题:《送诗僧泐季潭江南》以送别诗的形式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对其人生旅途的美好祝愿。诗中“方外何尝浪得名,士林高处学迁莺”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磊子在佛教之外的名声并无过多追求,而更看重其才华在文人圈子中的卓越。同时,“远公能重陶元亮,老汉常陪石曼卿”展现了诗人对磊子人格魅力的认同,认为磊子能够继承前辈大师的精神,与历史上的人物如陶渊明、石曼卿等相媲美。最后两句“日暮碧云追雅致,阳春白雪有余声”,则描绘了磊子在江南烟雨楼台中吟诗作画的情景,强调了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余音绕梁的效果。
艺术特色:宋褧的诗作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著称。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送诗僧泐季潭江南》中,宋褧通过对磊子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人文情怀的抒发,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宋褧的《送诗僧泐季潭江南》不仅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宋褧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使他的作品成为研究元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