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弦怨

海风吹凉薄璇宇,桂压钩栏秋作主。银湾凝月澹游溶,云彩粼粼鶱凤羽。
玉帐悬沙塞梦寒,沙泪啼秋山迸泉。哀蛩不解论心素,金字空侯挑夜弦。
大漠沙如云,去京三万里。弦声隔秦城,无路入君耳。
七星西横露漫漫,金刀剪衣丁夜眠。他日赐金高似屋,嫖姚应是□婵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秋天的凄美与离别之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柳中庸(?—约775年),字淡,号蒲州虞乡人,唐代边塞诗人。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家庭,是柳宗元的族人。在科举考试中,他虽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但仍然有着不俗的文学才能。他的诗歌多以写边塞征怨为主,风格独特,意气消沉。
  1. 诗作原文
    玉树起凉烟,
    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
    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
    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
    空绕几山川。

  2. 诗歌赏析

  • 情感细腻:《秋怨》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诗中的“玉树起凉烟”与“一叶前”描绘了秋天的静谧与凄美,而“别离伤晓镜”和“摇落思秋弦”则巧妙地将离别的伤感与秋天的哀愁相结合。
  • 艺术特色:柳中庸的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味。诗中不仅表达了深沉的情感,还体现了唐代边塞诗人的典型特点,即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也不忘抒发个人情感。这种情感与国家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力量感也有柔情味。
  • 历史背景:柳中庸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可能也是诗人作品中常带有的一种沉重感。
  1. 艺术手法
  • 意象选择:柳中庸在《秋怨》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玉树”、“凉烟”、“晓镜”、“秋弦”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简练:诗歌的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深意。
  • 结构紧凑:五言律诗的结构紧凑,每一联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 文化意义
  • 边塞诗歌:柳中庸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边疆生活的现实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的诗歌中包含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
  • 情感表达:柳中庸的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尤为突出,他能够将个人的悲伤转化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的转化是其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

《秋怨》是一首集抒情与叙事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了唐代社会的某些面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