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辞寡妇叹

弱质生良家,幼岁听傅姆训戒言。闻有三从,夙夜居,常惕然。
及年适夫子,自意偕老,死归黄泉。上戴苍苍之天,下有我履之厚地,竟不酬我愿。
为妇未十载,夫子忽舍我去,魂魄不复还。尊嫜哭其儿,且哀我,少寡居,涕泗恒涟涟。
我哀曷已,恐重伤堂上心,茹恨忍死强自宽。抚育四三孤,纺绩治生。
供衣服粥𩜾,教养幸成人。奉夫子祀事,以树立家门,上奉尊章甘旨,不敢少怠,犹夫子生前。
华饰不复施,衿鞶缨佩置之埃尘。有耳不敢闻闺外事,律己逾于未嫁先。
自分为待命未亡人,礼法自防岂敢愆。犹复小郎口说譊譊,姻族捃摭相熬煎。
哀哀欲谁诉,祇苦心内割裂,欲死无缘。赖是县官旌宅里,里中称,孝且贤。
少白我心,瞑目无所怨。谇曰:已矣乎,薄躯奚术求全。
愿言祷大司命,生世莫作妇人。即复作妇人,愿死在稿砧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拟古辞寡妇叹》是元代著名诗人宋褧创作的一首反映女性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古诗。这首诗通过寡妇的口吻,表达了她从幼年被教导要遵循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到婚后成为妻子的辛酸经历。诗中详细描述了寡妇的日常生活、心理活动以及与丈夫分离的痛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弱质生良家,幼岁听傅姆训戒言。闻有三从,夙夜居,常惕然。及年适夫子,自意偕老,死归黄泉。上戴苍苍之天,下有我履之厚地,竟不酬我愿。为妇未十载,夫子忽舍我去,魂魄不复还。尊嫜哭其儿,且哀我,少寡居,涕泗恒涟涟。 我哀曷已,恐重伤堂上心,茹恨忍死强自宽。抚育四三孤,纺绩治生。供衣服粥𩜾,教养幸成人。奉夫子祀事,以树立家门,上奉尊章甘旨,不敢少怠,犹夫子生前。华饰不复施,衿鞶缨佩置之埃尘。有耳不敢闻闺外事,律己逾于未嫁先。自分为待命未亡人,礼法自防岂敢愆。犹复小郎口说譊譊,姻族捃摭相熬煎。哀哀欲谁诉,祇苦心内割裂,欲死无缘。赖是县官旌宅里,里中称,孝且贤。少白我心,瞑目无所怨。谇曰:已矣乎,薄躯奚术求全。

  2. 诗歌主题:诗歌主要描绘了一位寡妇因遵守传统道德而牺牲个人幸福的悲惨遭遇。诗中的寡妇从幼年起就被教导要恪守三从四德的原则,但最终却因为丈夫的去世而感到绝望和无助。她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家庭和孩子奉献,直到最后仍然无法得到丈夫的回报。

  3. 人物描写:诗中的寡妇形象刻画得十分细腻。她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遵守着传统的道德规范。当她终于遇到可以与之共度一生的伴侣时,却因为丈夫的离去而感到极度的悲哀和失落。

  4. 情感表达:寡妇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她多次表达出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但又因为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而选择忍耐。她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质疑时,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尊严来维护家庭的稳定。

  5. 社会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元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限制。在这个社会中,女性不仅要承担起家务劳动的责任,还需要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以确保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妻子”“好母亲”。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但同时也给许多女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不幸。

  6. 艺术手法:宋褧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寡妇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他通过描绘寡妇的生活和情感变化,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同时,他也通过寡妇的经历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传统道德束缚的批判和反思。

宋褧的《拟古辞寡妇叹》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思想内容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位寡妇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道德束缚的反思和批判。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