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药舟

木阑为楫沙棠舟,翩然荡漾从夷犹。其中家具载何物,缥帙万卷金丹百斛装两头。
东林旧有回公约,散金收书仍畜药。药期济世书名家,葫芦不挂袖里无青蛇。
有时齁鼾浪花里,黄粱一枕邯郸市。忘机狎鸥鸥不猜,长鸣飞鹤横江来。
吾伊有声出金石,抽添有误传金台。君不见白玉堂黄金屋,身后空名真一粟。
又不见赤松子丹丘生,眼底直视无三彭。舟中书药无尽藏,明月行天风破浪。
何当更着水曹郎,风流来往苕溪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药舟》是元朝诗人张昱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基本资料: 张昱(约1305年-1385年),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可闲老人,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他出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和行枢密院判官等职。在政治生涯中,张昱曾遭受明太祖征召至京,后因屋破无力修理被厚赐遣还故里。他的一生颇为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著有《庐陵集》。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书药舟,为湖州沈玉泉架阁赋》——溪上香吹白藕花,沈郎舟楫自为家。双鬟荡桨乘流去,小榼留人易日斜。采得绿荷成野服,博来红米是丹砂。綵鸾韵写松烟墨,不与青蛇道士赊。
  1. 诗歌内容解析
  • 意境描绘:诗中“溪上香吹白藕花”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观,白藕花随风飘散的清香似乎能穿透文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湖边,感受着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沈郎舟楫自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舟自居,象征着超脱世俗的自由。“双鬟荡桨乘流去”,则展示了一种闲逸自在的生活态度,通过女子荡桨的画面,传达出悠然自得的心境。
  • 生活情趣:“小榼留人易日斜”中的“小榼”可能指的是用来盛放食物或饮料的容器,而“留人易日斜”则描绘了一种与友人共度时光的场景,体现了友情和亲情的温暖。“采得绿荷成野服,博来红米是丹砂”则透露出作者对于农耕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绿荷成为服饰之用,红米则象征着丰收的喜悦。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彩鸾韵写松烟墨,不与青蛇道士赊”,彩鸾象征祥瑞,松烟墨则暗喻书法艺术,整个意象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日常生活以及人文情怀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明之间的重要文人之一,张昱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书药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历史地位:在文学史上,张昱的地位不可忽视。尽管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波折,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被视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作品赏析
  • 审美特征:张昱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同时,他也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 文化内涵:《书药舟》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其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思考使得该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1. 创作背景
  • 创作动机:关于张昱创作《书药舟》的动机,虽然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其生平经历来看,他可能出于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而创作此诗。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昱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
  1. 相关评论
  • 历代评价:历代学者和文人对《书药舟》的评价普遍较高。《四库全书》中提到这首诗“语语入理,字字入情”,认为其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中国文学史》则将其列为“元末明初十大名篇”之一,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后世影响:张昱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药舟》作为元明之间文人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成为许多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此外,这首诗也常被用于各类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中,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书药舟》不仅是张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明间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张昱的文学创作特点,也能从中领悟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