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冬至日

愁坐孤城对日长,葭灰动处识微阳。
八方云物瞻新候,几树梅花忆故乡。
黄道春回天北陆,紫烟时想殿中央。
频年凤历催颁朔,曾插金貂侍玉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江冬至日》是元代诗人吴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吴当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元代诗歌艺术、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一个珍贵资料。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元代诗人吴当,字伯尚,是元代著名学者吴澄的孙子。他从小就以颖悟笃实而著称,长大后更是精通经史百家言。他的家族背景使他得以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在学术和政治上都有卓越表现。吴当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还曾参与修撰辽金宋三史,并担任了翰林修撰等职务。
  1. 诗歌原文:“愁坐孤城对日长,葭灰动处识微阳。八方云物瞻新候,几树梅花忆故乡。”
  • 首两句“愁坐孤城对日长,葭灰动处识微阳”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孤城中,面对漫长日子的景象,以及通过观察季节变化来感知节气的变化。这两句诗通过对孤独与时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对季节更迭的敏感。
  • “八方云物瞻新候,几树梅花忆故乡”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情感的投射。这里的“八方云物”暗示着四季的变化,而“几树梅花”则唤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使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1. 诗歌赏析
  • 《九江冬至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通过对季节变化的观察,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寒霜凝地白如银,江水静流映天辰”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冬季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 在文化价值方面,这首诗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元代虽然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期,但文人仍保持着对传统学问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吴当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1. 文化背景
  •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阳气开始回升,万物复苏。因此,许多地区都会有庆祝冬至的传统习俗,如吃汤圆、打糯米粑等。而在九江,冬至日有独特的风俗,如打糯米粑、品尝香甜软糯的糯米粑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吴当的《九江冬至日》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份对自然美的赞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风俗和节日文化的窗口,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