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云堂

修竹临绿水,高堂散清阴。
猗猗岁寒操,皎皎君子心。
不承春阳媚,已觉秋露深。
仰止云汉上,高节慎所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拂云堂”并非是文学作品的名称,而是指元代诗人吴当的诗句《拂云堂》 。《拂云堂》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原句引用:“脩竹临绿水,高堂散清阴。”
  • 原句解释: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修长竹子与清澈流水相映成趣的画面,旁边是一座高高的殿堂,为人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阴凉。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高雅的氛围。
  • 原句注释:在原诗中,“脩竹”指的是修长的竹子,象征着高尚的品格;“临绿水”则意味着这些竹子生长在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高堂”则指的是高大的殿堂,给人以庄重、神圣之感。
  • 原句翻译:“修长的竹子靠近碧绿的河水,宏伟的建筑洒下一片凉爽的阴影。”
  1. 诗歌背景
  • 诗人简介:吴当(1304年—1360年),元代抚州崇仁人,字伯尚。他是吴澄的孙子,自幼以颖悟笃实著称,长大后精通经史百家言。他的祖父从京师返回后,补国子生;吴澄去世后,吴当继续跟随学习,并最终成为翰林修撰。江南兵起时,他特授予江西肃政廉访使的职位,招募民兵,由浙入闽,参预镇压农民军,夺回建、抚两郡。之后,他因被诬陷而被解职,隐居庐陵吉水。吴当著有《学言诗稿》。
  • 创作时间:《拂云堂》的创作时间未明确记录在历史文献中。由于吴当晚年隐居生活较多,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的隐居时期。
  • 创作背景:虽然《拂云堂》的具体创作缘由不为人知,但它无疑是吴当晚年生活状态和心境的真实反映。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吴当选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行为。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这首《拂云堂》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哲理内涵:诗中的“岁寒操”,暗示了不畏严寒、坚持节操的精神;而“皎皎君子心”,则体现了高尚品德的追求。这种对于品质与精神境界的赞美,是这首诗最为显著的特点。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使人能够感受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 诗歌的影响
  • 文学史地位:《拂云堂》作为元代的诗歌作品,虽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唐代的唐诗那样显赫,但它仍然代表了元代诗歌的一种风格与特色。
  • 文化价值:此诗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灵感。

《拂云堂》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也是元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通过深入解读和欣赏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