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禧观

门前流水泛桃花,回首蓬山别一家。
曾把金茎餐沆瀣,闲挥玉麈看琵琶。
火存丹鼎春长好,卷掩《黄庭》日欲斜。
心与江湖天共远,大开瀛海驻吾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繁禧观》是元代诗人吴全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吴全节,字成季,号闲闲,又号看云道人。出生于饶州安仁(今属江西省),是元朝著名的道家学者和诗人。在元代,道教在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吴全节作为道士,其文学作品也反映出当时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2. 作品原文:《繁禧观》的原文如下:“门前流水泛桃花,回首蓬山别一家。曾把金茎餐沆瀣,閒挥玉麈看琵琶。火存丹鼎春长好,卷掩《黄庭》日欲斜。心与江湖天共远,大开瀛海驻吾槎。”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水美景和道教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3. 主题思想:吴全节在《繁禧观》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诗中的“回首蓬山别一家”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而“心与江湖天共远”,则体现了诗人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高洁境界的向往。
  4. 艺术特色:吴全节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他的诗歌注重意象的构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其次,吴全节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感,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最后,他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意义。
  5. 历史影响:《繁禧观》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它的出现标志着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道教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吴全节的诗歌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为我们了解元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繁禧观》不仅是吴全节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元代道教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以及道教对于当时文人心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