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阳峡山飞来寺

峡山山上飞来寺,绀阁层层树里开。
僧璧不随猿女化,梵钟曾逐蜃楼回。
万松夹道时闻雨,众壑奔流夜殷雷。
犹有昔贤珠玉在,断碑剥落委莓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浈阳峡山飞来寺》是元代诗人吕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飞来寺的描绘,展现了其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颂,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和表达。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吕诚,字敬夫,后更名肃,元代昆山人,工诗词,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隐士,家中园林宽敞,常有鹤相伴。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诗中“绀阁层层树里开”形象地描绘了飞来寺在绿树丛中的庄严与神秘;“僧璧不随猿女化”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梵钟曾逐蜃楼回”则描绘了寺庙钟声悠扬,伴随着海市蜃楼的幻景。最后两句“犹有昔贤珠玉在,断碑剥落委莓苔”则是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以及对古迹的珍惜。
  1. 主题思想
  • 禅意融入自然:通过描写飞来寺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色,吕诚巧妙地将禅宗意境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悟到禅宗的深邃哲理。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吕诚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绀阁”、“梵钟”、“蜃楼”,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远。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考究,句式工整,体现了元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同时也展现了吕诚精湛的诗歌功底。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飞来寺的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宋代以来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对于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浈阳峡山飞来寺》是一首充满禅意、描绘自然美景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