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松楼

初日高楼上,卷幔对黄山。
黄山出霄汉,烂熳发青莲。
参差非一状,朝夕看屡妍。
九华承双舄,敬亭附骈筵。
漫漫云幂岭,沈沈松覆泉。
清飙坐中起,如闻帝女弦。
静有幽事乐,动无尘虑牵。
消摇悦心目,兹道可长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云松楼》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余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元代诗歌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原籍唐兀氏,后改汉姓为余。元代庐州人,顺帝元统元年进士。他曾任同知泗州事,中书刑部主事,翰林修撰等职,以忤权贵被罢官归隐。
  • 余阙一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秉持正直清廉的品性,他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精神风貌。
  1. 诗作原文
  • 初日高楼上,卷幔对黄山。
  • 黄山出霄汉,烂熳发青莲。
  • 参差非一状,朝夕看屡妍。
  • 九华承双舄,敬亭附骈筵。
  • 漫漫云羃岭,沈沈松覆泉。
  • 清飙坐中起,如闻帝女弦。
  • 静有幽事乐,动无尘虑牵。
  • 消摇悦心目,兹道可长年。
  1. 诗歌鉴赏
  • 《云松楼》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对黄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诗中“九华承双舄,敬亭附骈筵”两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于和谐共生的理念。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又透露出其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 历史背景
  • 元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余阙作为元代文人,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云松楼》的创作背景也与余阙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政治生涯中曾遭遇挫折,但在文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元代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
  1. 后世影响
  • 《云松楼》自成年以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它不仅在元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高度评价。许多学者和文人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和解读,使得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传承。

《云松楼》作为余阙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他个人文学创作的高峰之作,也是元代诗歌艺术的瑰宝。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