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祁定之韵

黄菊催秋暮,青山劝客归。
事随时渐改,人与物皆非。
爽气收残暑,闲云送落晖。
平生会心似,别后往来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祁定之韵》是金代文学家李俊民创作的一首诗

李俊民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文士,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独特感悟,而这首《答祁定之韵》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诗题与作者
  • 诗题来源:诗题“回”取自《易经》中的“归妹卦”,意指回归或归宿,暗示了作者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与内心情感的表达。
  • 作者简介: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号鹤鸣道人,生于金代泽州晋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学者。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精通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在政治生涯中,他曾获得章宗承安五年的进士第一名,并担任过翰林文字等重要职位。然而,他并未沉溺于官场,而是选择教授乡里和隐居山林,最终在宣宗南迁后,选择了隐居嵩州鸣皋山,晚年更是迁徙至西山。其一生虽历经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对学问和自然的热爱。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原文内容:《答祁定之韵》是李俊民在特定情境下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友情变迁的感受。诗句如“黄菊催秋暮,青山劝客归”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致,菊花已黄,催促人们归去;而青山则仿佛在劝说人们不要急于离去。“事随时渐改,人与物皆非”则揭示了世事变迁无常,人事亦随之变化。最后两句“爽气收残暑,闲云送落晖”则是诗人对夏日结束和傍晚时分景象的描写。全诗流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 文化背景解读: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李俊民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金朝灭亡前夕,他见证了许多动荡和变迁,这种历史背景直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切。通过对这些诗篇的阅读,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还可以理解到他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环境。
  1. 主题与艺术特色
  • 主题探究:虽然《答祁定之韵》的具体主题未直接明说,但通过诗句可以感知到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生命变迁、朋友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例如,诗中的“如何千载离家鹤,学得仙时不便来”反映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
  • 艺术手法:李俊民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种较为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联。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感较强,便于读者记忆和吟咏。在艺术表现上,他善于利用自然景物作为隐喻,如“黄菊催秋暮”中的菊花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而“青山劝客归”则通过青山的形象传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离愁别绪。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金代文人的典型风貌。

《答祁定之韵》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也是李俊民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