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冬至

已应黄宫律,初生复卦阳。
道随天在北,愁与日俱长。
节物惊时换,年光有底忙。
浮云多变态,试与问何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未冬至》是金末元初李俊民创作的一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与意义:

  1.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诗作《乙未冬至》出自于金朝末年至元初之际,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
  • 作者信息: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金末至元初的文学家,其学识渊博,尤其擅长诗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1. 内容解析
  • 自然描写:诗中“已应黄宫律,初生复卦阳”反映了诗人在冬至时节,感受到的自然规律和季节变化。黄宫律在此可能指的是黄钟宫调,象征着自然界的一种秩序和规律,而初生复卦阳则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
  • 人生感慨:诗中的“道随天在北,愁与日俱长”揭示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无常时的无奈与忧愁。这种对时间和人生的感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沉的情感力量和历史感。
  • 时代变迁:诗中还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节物惊时换,年光有底忙”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生活忙碌的无奈。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交织的深刻思考。
  • 哲理探索:“浮云多变态,试与问何祥”则是诗人对人生多变性的一种哲学探求,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反思人的命运和世界的本质,体现了李俊民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学才华。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道随天在北,愁与日俱长”,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这种意象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表现力。
  • 语言风格:李俊民的诗作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深刻的意境。《乙未冬至》中的语言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简洁明了却又富含哲理。

《乙未冬至》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历史感的诗歌,也是李俊民作为诗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体会到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