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荣悼恒山韵

功名人比汉淮阴,猛虎俄因犬辈擒。
星落旄头兵似火,云屯细柳士如林。
岂期虞虢乖唇齿,谩倚良平作腹心。
洒尽英雄忧国泪,变风那得不伤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荣悼恒山韵》是南宋诗人李俊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恒山的怀念与哀叹。以下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李俊民(金泽州晋城人),字用章,号鹤鸣道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还精通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但后来选择教书为业,直至晚年才归隐。
  2. 诗歌原文
    消尽群阳道长阴,
    将军何患敌难擒。
    唐家外望归藩镇,
    汉室中兴仰羽林。
    忽堕曹吴分鼎计,
    方知胡越济舟心。
    忽看嵩岳起崔嵬,
    又似元龙卧百尺。
  3. 诗歌赏析
  • 第一段:首句“消尽群阳道长阴”,描绘了恒山在阴云散去后露出的雄伟景象。这既是对恒山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紧接着的“将军何患敌难擒”则反映了李俊民对于英勇将领不畏艰难、奋勇杀敌精神的赞赏。
  • 第二段:“唐家外望归藩镇,汉室中兴仰羽林。”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其中“唐家外望归藩镇”指的是唐代时期,边疆地区安定繁荣的景象;“汉室中兴仰羽林”则暗指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李俊民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期望。
  • 第三段:”忽堕曹吴分鼎计,方知胡越济舟心”,这里的“分鼎计”可能是指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间的较量;而“胡越济舟心”则是指古代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这一部分反映了李俊民对于国家大义和民族团结的重视。
  • 第四段:“忽看嵩岳起崔嵬,又似元龙卧百尺。”这里的嵩岳即指嵩山,象征着高大挺拔的精神风貌;元龙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陈元龙。这一比喻既展示了李俊民对嵩山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他对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1. 背景影响:该诗作不仅是对恒山美景的赞颂,更是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追忆和对国家统一的期盼。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待。

李俊民的《和子荣悼恒山韵》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通过对恒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英雄事迹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