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史邦直入洛

肉山南去汗如流,了取公家事便休。
征棹不沾瓜蔓水,归装莫待菊花秋。
忙中暂过平嵩阁,别后频登望省楼。
若问鹤鸣近消息,翅翎飞不到扬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史邦直入洛》是一首由元代诗人李俊民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赴任的不舍与鼓励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肉山南去汗如流,了取公家事便休。
    征棹不沾瓜蔓水,归装莫待菊花秋。
    忙中暂过平嵩阁,别后频登望省楼。
    若问鹤鸣近消息,翅翎飞不到扬州。

  2. 作者简介

  • 元代诗人李俊民,其创作涉及广泛领域,包括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等。他的诗作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 李俊民的生平不详,但根据作品风格推测,他可能在元代担任过一定的官职或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1. 文学赏析
  • 李俊民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状态。诗中“肉山南去汗如流”形容仕途艰辛,而“了取公家事便休”则表达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态度。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元代文人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 从艺术手法上看,李俊民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肉山南去汗如流”中的“汗如流”象征着官场的艰辛与劳累。同时,整首诗的押韵和节奏感也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风格。
  •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赴任的祝福,也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思和感慨。它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心。
  1. 文化意义
  • 《送史邦直入洛》在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被多次引用和研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情感表达
  • 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通过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描述,表达了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仕途艰难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 这首诗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 艺术特点
  • 在艺术表现上,李俊民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1. 历史影响
  • 《送史邦直入洛》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赏和传颂,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 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元代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传承
  • 尽管《送史邦直入洛》创作于元代,但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价值,更在道德和哲学层面上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送史邦直入洛》不仅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代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以及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