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侯行春显圣观喜雨

行春冠盖暂踌躇,谁信东山面目疏。
兴尽奚劳风送客,气和不觉雨随车。
移民虽恨梁加少,腐粟犹夸汉有馀。
独叹吾儒有何贵,自今牛角莫横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段侯行春显圣观喜雨》是一首金末元初的诗歌,由诗人李俊民创作,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里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俊民,字世翁,号南溪野老,金朝末期至元代初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
  • 行春冠盖暂踌躇:描述了官员们在春天行春时,暂时停下来思考的情景。
  • 谁信东山面目疏:表达了对东山景色的陌生感,因为长时间未到过,所以显得格外疏远。
  • 兴尽奚劳风送客:意味着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官员们也感到了一种解脱,无需再担心旅途的辛劳。
  • 气和不觉雨随车:天气突然变化,雨水随着车辆而来,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 移民虽恨梁加少:尽管有些遗憾,但仍然感激这样的天赐之福。
  • 腐粟犹夸汉有馀:用“腐粟”比喻雨水,表示虽然雨水不多,但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 独叹吾儒有何贵:诗人感慨自己作为一名儒者,为何没有更高的地位或者更显著的贡献。
  1. 诗歌鉴赏
  •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 通过对比官员们的轻松和自然的宁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和人们内心的矛盾。
  • 诗人以自然景观作为隐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段侯行春显圣观喜雨》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也让人们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