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登高处,节物伤迟暮。
不见白衣来,三复秋风句。
九日答朱寿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答朱寿之》为一首金末元初的诗歌,作者是李俊民。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生平: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金泽州晋城人。他于章宗承安五年(1197年)登进士甲科,授应奉翰林文字,但不久后便辞官回乡教书。宣宗南迁时,他曾隐退至嵩州鸣皋山和西山。在蒙古忽必烈即位后,他被征召,并曾向忽必烈询问祯祥之事,最终卒于家,享年八十岁。他的文学成就包括《庄靖集》。
诗作原文:与客登高处,节物伤迟暮。不见白衣来,三复秋风句。
作品解析:李俊民通过《九日答朱寿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以及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诗中的“与客登高处”可能意味着诗人与友人一起登上高处,面对秋天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哀愁。而“节物伤迟暮”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季节更迭带来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无法长久。最后,“不见白衣来”可能暗含了诗人对逝去亲友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于生命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深刻体悟。
艺术风格:李俊民的诗歌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其诗风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九日答朱寿之》作为李俊民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日答朱寿之》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李俊民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