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窦子温江山图

淼淼澄江欲拍天,参差烟树老江边。
举头不见长安日,一棹秋风载酒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跋窦子温江山图》是金末元初李俊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 李白的诗歌创作涉及面极广,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色,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同情之作。他的诗作以其豪放洒脱、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而著称,被后人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1. 诗歌原文
    淼淼澄江欲拍天,参差烟树老江边。
    举头不见长安日,一棹秋风载酒船。

  2. 诗句解析

  • “淼淼澄江欲拍天”:形容河流宽阔清澈,波光粼粼,仿佛要触及天际。
  • “参差烟树老江边”:形容岸边树木稀疏,烟雾缭绕,给人以苍茫孤寂之感。
  • “举头不见长安日”: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抬头望去却看不到家乡的阳光,有一种失落与哀愁。
  • “一棹秋风载酒船”:描写了诗人乘着小舟,带着美酒,在秋风中缓缓前行的情景,流露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 创作背景:《跋窦子温江山图》的创作时间背景是金末元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俊民选择了以画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志向。

  2. 艺术手法

  • 李俊民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将河流比作欲拍天的澄江,将烟树比作苍茫的老江边,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 诗中的“举头不见长安日”和“一棹秋风载酒船”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情怀。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跋窦子温江山图》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也是李俊民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歌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