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鼠辈争出头,夜行如市昼不休。渴时欲竭满河饮,饥后共觅太仓偷。
有时凭社窃所贵,亦为忌器不忍投。某氏终贻子神祸,祐甫恨不猫职修。
受畜于人要除害,祭有八蜡礼颇优。近怜衔蝉在我侧,何故肉食无远谋。
眈眈雄相猛于虎,不肯捕捉分人忧。纵令同乳不同气,一旦反目恩为雠。
君不见唐家拔宅鸡犬上升去,彼鼠独堕天不收。
群鼠为耗而猫不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群鼠为耗而猫不捕》是金末元初李俊民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动物行为的观察,也隐喻了人类社会中的某些问题。
诗中描述了一群老鼠在消耗粮食时肆无忌惮的行为,以及它们在夜晚的活动状态。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揭示了一种无序与浪费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无能为力。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可能想要表达的是,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往往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李俊民通过对老鼠的描述,进一步指出即使在社会中存在像老鼠一样的“鼠辈”,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不休,甚至不惜偷窃珍贵的物品。这种描述不仅是对具体行为的描述,更是对社会中各种不良风气的批判。
诗中的最后几行,“有时凭社窃所贵,亦为忌器不忍投”表明了诗人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批评。这里提到的“社”可能指的是社会或者集体,而“忌器不忍投”则意味着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不敢采取必要的行动。这一部分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规范和社会压力的深刻反思。
《群鼠为耗而猫不捕》不仅是一部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批判。通过这首诗,李俊民试图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警觉性,并鼓励人们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