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王韦生卧虎图

梁鸯之养,或失其时。
曹公之肉,不救其饥。
羊质而皮,狐假而威。
谁能于此,辩是与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叔王韦生卧虎图》是一首描绘梁鸯之养、曹公之肉等历史典故的古诗,表达了作者对是非辨别的思考和哲理。李俊民(约1085年—1176年),字少逸,号庄靖,北宋末年的诗人,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在探讨《唐叔王韦生卧虎图》的具体内容前,首先理解诗中的典故与象征意义至关重要。诗中提到“梁鸯之养”,指的是梁鸯因为缺乏时机而未能成功,如同养羊的人失去了皮毛,但仍然依靠狐狸来获取威势一样。这象征着在现实社会中,有时人们需要依靠外在条件或他人之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完全独立。“曹公之肉”则是指曹操的肉食,用来比喻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情况。这里的肉食可能指的是食物本身,也可能隐喻着权力或利益的交换。它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可能牺牲了道德和原则,最终导致失败。

《唐叔王韦生卧虎图》的诗句“羊质而皮,狐假而威”。这句诗意味着有些人虽然外表柔弱,却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力量。这里用羊作为比喻,说明表面看似无害或弱小的人,实际上可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狐假虎威”则是说利用强者的名义来吓唬他人。这两句诗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外表与实质的关系以及利用他人来增强自己势力的策略。

《唐叔王韦生卧虎图》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深刻的象征和哲理也值得读者深思。通过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吸取关于人生、社会乃至政治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