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陵

久客万事慵,好古意未歇。
停骖问遗民,枉道寻断碣。
关辅古帝畿,壮观不湮没。
千年阿婆陵,百里见城阙。
根连陇坂长,气压秦川阔。
麒麟与狮子,左右势驰突。
侍臣罗簪缨,左右列鈇钺。
当时竭财力,虑欲锢扃钥。
兴废理难逃,久为狐兔窟。
忆昔阴乘阳,四海忧祸烈。
牝鸣殷家索,燕啄汉嗣绝。
文皇顺天心,百战启王室。
居然攘神器,肯念黄裳吉。
丁宁双陆梦,黯惨虞渊日。
尚赖得忠贤,尚能返故物。
欧公信名儒,笔削未免失。
那将周馀分,续于唐日月。
区区女娲石,岂补青天缺!
拟作擿瑕编,才疏愧王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则天陵》是元朝诗人李齐贤创作的一首长诗。这首诗通过对武则天陵寝的描绘,展示了唐朝至武周时期的政治变迁和文化风貌,同时也反映了李齐贤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悟和对武则天这位女性皇帝的评价。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李齐贤的《则天陵》以唐代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陵墓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其中,“关辅古帝畿,壮观不湮没”描述了武则天陵的宏伟壮观。
  • “千年阿婆陵,百里见城阙”进一步强调了陵墓的历史悠久和规模之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厚重。
  1. 诗歌赏析
  • 《则天陵》不仅在描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还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诗中提到的“兴废理难逃,久为狐兔窟”指出了陵墓作为权力象征的历史变迁及其被侵占的现实问题。
  • 李齐贤通过对武则天陵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情感表达使得《则天陵》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1. 诗歌创作背景
  • 《则天陵》的创作背景复杂且多元。李齐贤作为元朝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为了艺术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
  • 元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碰撞为李齐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在诗歌中深入探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问题。
  1. 诗歌主题思想
  • 《则天陵》的主题集中在对历史人物武则天的描绘上。李齐贤通过对武则天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她作为女性统治者的独特魅力,也探讨了权力、历史和文化等多重主题。
  • 这首诗通过对武则天陵的描写,展现了武则天从唐太宗的才人到成为唐朝末代皇帝的传奇一生,以及她如何运用权谋和智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1. 诗歌艺术风格
  • 《则天陵》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简洁而深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李齐贤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描述,更在于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提炼和表现,使其成为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品。

李齐贤的《则天陵》是一首充满深意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至武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李齐贤作为诗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