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

藤花满地香仍在,松影拂云寒不收。
山鸟似嫌游客到,一声啼破小亭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是元代诗人李晏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下面将围绕此诗展开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与作者:李晏是元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同时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因此,《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作为其作品之一,很可能也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风貌。
  • 地点与历史:中和馆位于高丽平州,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上曾是高丽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中的“草亭”可能指的是这个历史遗址中的一个小亭子,而“后”字则暗示了它的位置或状态。这样的地点选择,使得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 诗歌原文
  • 藤花的描写:诗中“藤花满地香仍在”,描绘了一幅藤花盛开、香气四溢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植物的美丽,也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松影的描述:“松影拂云寒不收”,通过松树影子映照在云端的景象,传达了自然界的清新与高远。这不仅是一幅静态的画面,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 鸟鸣之声:“山鸟似嫌游客到,一声啼破小亭幽”。这里的“游客”指的是游人,可能是由于游人的出现而打破了小亭的静谧,鸟儿的啼叫则是对这种打扰的抗议,也是对小亭幽静氛围的破坏。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与象征:在这首作品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藤花”、“松影”、“山鸟”等都是自然景物的象征,通过这些自然元素来寓意人生的某些哲理。
  • 语言风格:李晏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善于用词造句,能够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思考之中。这种语言风格使得《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不仅是一首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诗,更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和表达。

《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理的一种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感受到元代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对于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