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谢太后挽章

羯鼓喧吴越,伤心国破时。
雨阑花洒泪,烟苑柳颦眉。
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
旧臣相吊后,寒月堕燕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皇谢太后挽章》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太皇谢太后的哀悼之情。《太皇谢太后挽章》原文如下:

  1. 诗歌背景介绍
  • 汪元量是一位南宋末年的文学家和宫廷音乐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从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的贵族家庭,到因战乱流离失所,再到最终归隐于湖山之间。
  • 在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破后,汪元量作为宋室遗臣,随三位皇室成员一同流亡至燕地。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目睹了国家破碎的惨状,也加深了他对于故土与亲人的思念。
  1. 诗歌正文分析
  • 羯鼓喧吴越:描述了元军入侵时,羯鼓声震耳欲聋,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动荡。
  • 伤心国破时: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有心灵的创伤和民族尊严的损害。
  • 雨阑花洒泪:形容花朵在风雨中摇曳,似乎在为逝去的岁月而哭泣。
  • 烟苑柳颦眉:通过描绘烟雾缭绕的花园中柳树蹙眉的样子,传达了一种哀怨与无奈的情绪。
  • 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反映了时间流逝之快与个人哀愁之深,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1. 诗歌主题探讨
  • 历史见证者的情感体验:汪元量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国家兴废的人,他的作品深刻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情感和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冲击。
  • 文化传承与个人命运的关系:通过对太皇谢太后的挽词创作,展现了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我,同时传递着对过往文化的尊重与怀念。
  • 艺术表达与思想情感的结合:汪元量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交融,通过古典文学的形式抒发了对故国的深情与对时代的反思。
  1. 历史评价
  • 文学价值:汪元量的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诗词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社会影响:通过对太皇谢太后的挽词,汪元量的诗歌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影响了后世对宋代历史的理解和评价。

《太皇谢太后挽章》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诗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