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春望

江南二月蕨笋肥,江北客行殊未归。
怕上西楼洒乡泪,东风吹雨湿征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蓟北春望》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汪元量是一位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情感经历。他的诗歌多采用豪放的笔触,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诗意解析

  • 开篇“剑外忽传收蓟北”:表达了诗人意外得知北方被收复的消息时的心情,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原本悲伤的情绪瞬间转化为喜悦和激动。
  • “初闻涕泪满衣裳”:描述了诗人听闻捷报后的情感反应,泪水盈眶,衣物都被泪水湿润,生动展现了他的悲喜交加之情。
  • “却看妻子愁何在?”:此处转折,诗人不仅看到家人的欢欣,也意识到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 “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了诗人对于胜利的喜悦达到了极致,以至于想要通过饮酒和歌唱来庆祝这个好消息。
  • “青春作伴好还乡”:描绘了战后返回家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 结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壮丽的景色结束全诗,象征着胜利后的和平与发展。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又富有张力。
  • 意象鲜明:诗中的“蓟北”,作为北方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边疆和安全;而“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地理标志,则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的地域特点和政治环境。
  • 情感丰富:这首诗不仅是对国家胜利的欢呼,也是对家人团聚的期盼,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情感层次丰富,令人感动。
  1. 历史背景
  • 《蓟北春望》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民族危机深重、国力衰弱的时期。宋金之间的战争频繁,国家领土不断丧失,人民的生活在战火之中饱受煎熬。在这样的背景下,汪元量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一种时代的声音,表达了无数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痛苦与希望。

《蓟北春望》是一首集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和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