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扬鞭不暂闲,畏途叠叠是青山。
西风吹落忠州去,锦绣窠中屋万间。
忠州荔枝楼小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忠州荔枝楼小憩》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忠州(今重庆市忠县)荔枝楼的短暂停留和所见所感。
汪元量为南宋末年的诗人,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曾在元朝做官,后归隐于家乡。其诗作多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及个人遭遇的感慨,而这首《忠州荔枝楼小憩》便是其中佳作之一。
从文学角度来看,《忠州荔枝楼小憩》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忠州荔枝楼的画面。首两句“竟日扬鞭不暂闲,畏途叠叠是青山”通过描述诗人整天扬鞭驰骋、不畏艰难,以及连绵不断的青山,展现了一种对未知旅途的坚定与好奇。第三句“西风吹落忠州去,锦绣窠中屋万间”则转向现实景象,描绘了西风中飘落的荔枝树叶,象征着岁月流转与世事变迁,同时也暗示着诗人身处异地,但心中仍有故土之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首句中的“竟日扬鞭”与“畏途叠叠”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对未知旅途的勇敢追求,另一方面是对重重山峦的恐惧与挑战。而“西风吹落忠州去”中的“西风”不仅是自然界的元素,也隐喻着诗人心中的漂泊之感。此外,“锦绣窠中屋万间”使用“锦绣”和“万间”这两个词语,既富有诗意又富含深意,可能象征着诗人虽身在异乡,但内心仍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来看,《忠州荔枝楼小憩》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折射出了南宋遗民的普遍心态。忠州位于今天的重庆忠县,历史上曾是南宋抗金名将陆游的故乡,因此这里的荔枝楼自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汪元量的诗歌通过对忠州荔枝楼的描述,寄托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国的哀思。
《忠州荔枝楼小憩》作为汪元量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其深刻的思想情感。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命运,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