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隗台用希颜韵

好风吹袂上金台,旋脱貂裘换酒来。
春日郊扉光黯澹,夕阳樵路水萦回。
都人犹记燕昭事,朝士争夸郭隗才。
千古兴衰总陈迹,断碑剥落卧苍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隗台用希颜韵》是一首由元末明初诗人李延兴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延兴,字继本,元末明初北平人,少以诗名,順帝至正十七年进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在元末兵乱之后,隐居不仕,河朔學者多從之,以師道尊於北方,入明後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
  1. 诗句原文
  • 好风吹袂上金台,旋脱貂裘换酒來。
  • 春日郊扉光黯澹,夕阳樵路水縈迴。
  • 都人猶記燕昭事,朝士爭誇郭隗才。
  • 千古興衰總陳跡,斷碑剝落臥蒼苔。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该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又不失典雅,体现了元末明初诗歌的质朴风格。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示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 情感表达:通过对金台的描绘和酒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燕昭王和郭隗的故事的提及,抒发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文化内涵:该诗不仅是李延兴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元末明初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对人物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
  1. 创作背景
  • 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避乱而隐居不仕,李延兴也不例外。他选择隐居,既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追求。
  • 入明后,李延兴曾在多个地方任官,但最终选择了隐居生活。他的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于政治现实的失望,以及对于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
  1. 历史意义
  • 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登隗台用希颜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知识分子的心态变化。
  •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艺术层面,更在于它所反映出的历史深度和社会价值。它让我们得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文化体验。

《登隗台用希颜韵》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是元末明初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