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弛儋庐州城西长安寺

庐州夜宿长安寺,紞紞城头鼓正严。
独立春风犹问马,爱看明月自钩帘。
从人劝酒拈浮蚁,有客哦诗拟撒盐。
幸得梅花照残夜,未妨长啸倚东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日弛儋庐州城西长安寺》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元代诗人李孝光创作。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元代,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李孝光身处乱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 地点背景:《十六日弛儋庐州城西长安寺》这首诗发生在庐州,即今天的安徽合肥。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庐州夜宿长安寺,紞紞城头鼓正严。独立春风犹问马,爱看明月自钩帘。从人劝酒拈浮蚁,有客哦诗拟撒盐。幸得梅花照残夜,未妨长啸倚东檐。
  • 注释:本诗中“长安寺”指的是庐州的一座古寺。”紞紞”形容鼓声密集,表明夜晚时分鼓声特别响亮。“独立春风”中的“独立”可能是指诗人独自在寺庙中住宿。”月自钩帘”描绘了诗人观赏月亮的情景,可能是夜晚在寺庙内看到明亮的月光。“撒盐”在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诗人用来形容自己的写作或饮酒。“幸得梅花照残夜”,意味着即使在黑夜中,也有美好的事物陪伴着诗人。“长啸倚东檐”表现了一种孤独但又自由自在的情绪。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明月”、“梅花”等,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和平生活的憧憬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人通过对夜宿长安寺的描绘,表达了一种逃离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 历史价值:虽然这首诗本身并不涉及直接的历史事件,但它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元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六日弛儋庐州城西长安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及其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