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越山越水

贺家湖上又秋风,放翁宅前东复东。
两行云树忽远近,十里荷花能白红。
游人濯足银河上,越女梳头青镜中。
我欲张帆上南斗,扶桑碧海与天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越山越水》是元代李孝光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贺家湖上又秋风,放翁宅前东复东。两行云树忽远近,十里荷花能白红。游人濯足银河上,越女梳头青镜中。我欲张帆上南斗,扶桑碧海与天通。

  2. 作者简介:李孝光(1284年—1350年),字季和,号五峰,别号灵渊,汉族,台州仙居(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元代著名文人,曾任江西儒学提举,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影响颇深。

  3. 诗的意象: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贺家湖景色,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两行云树忽远近”描写了湖面上飘动的云彩和远处的树木,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宁静的氛围;“十里荷花能白红”则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细腻入微的观察。

  4. 艺术特色:《赋得越山越水》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每一个词句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此外,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活动的描写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美。

  5. 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李孝光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宋代以来的江南水乡风光,还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对于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孝光的《赋得越山越水》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作,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以及人文情感的交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