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且迎

曙月疏星天欲明,马鸣萧萧予且行。
行虽不远思汝切,重是兄弟难为情。
星如撒沙天欲暝,稚子候门人汲井。
还车在郊子复返,檐隙持灯笑相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且迎》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亲情的重视。下面将从诗歌原文、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 诗歌原文如下:
曙月疏星天欲明,  
马鸣萧萧予且行。  
行虽不远思汝切,  
重是兄弟难为情。  
星如撒沙天欲暝,  
稚子候门人汲井。  
还车在郊子复返,  
檐隙持灯笑相领。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每两句为一个四字句,共有八句。诗歌以“曙月疏星天欲明”开篇,用天空渐亮的景象引出即将出发的主题。接着,“马鸣萧萧予且行”,描绘出启程时的马鸣声与行进中的景色。第三句表达了虽然距离不长,但内心的思念却十分深刻,突出了兄弟间难分难舍的情感。随后,“星如撒沙天欲暝”,用星星闪烁如同撒沙来形容傍晚的天空,而“稚子候门人汲井”则描述了家中孩子在门口等候的情景。最后两句则是回到车上后,一家人在屋檐下相互搀扶着返回的画面。
  1. 历史背景
  • 《送且迎》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情。方岳作为一位有志之士,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此诗可能是在方岳归乡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对于远离家乡的无奈和对家人的牵挂。
  1. 文化意义
  • 《送且迎》不仅是一首描写旅途情景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对旅途的描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于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这种情感表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艺术手法
  • 在艺术手法上,《送且迎》采用了传统的意象和比喻,如“曙月疏星”和“马鸣萧萧”。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加深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此外,诗歌通过对比“星如撒沙天欲暝”与“稚子候门人汲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离别与重逢的画面,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细腻。
  1. 情感表达
  • 此诗的情感表达极为真挚,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诗中提到“行虽不远思汝切”,体现了无论距离多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是深刻而持久的。同时,“重是兄弟难为情”进一步突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使在分别的时刻,这份情感也无法轻易割舍。

《送且迎》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魅力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