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浦莲水槛晚晴

冰纨光映素手。竹簟醒残酒。满院梅风起,疏云薄、斜阳漏。兰棹归去后,诗人瘦。梦绕潇湘柳。
屡回首。开帘傍晚,烟中微见青岫。沧浪远兴,为问白鹤知否。十里平湖纵望久。凉透。江莲香度疏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隔浦莲·水槛晚晴》是元代诗人邵亨贞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不仅以其精致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时代背景:元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多元、艺术繁荣的年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创新。
  • 作者生平:邵亨贞(生卒年不详),字天锡,号东湖,是一位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作品。
  1. 作品原文
  • 在《隔浦莲·水槛晚晴》中,诗人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晚晴景色。诗句如“冰纨光映素手”描绘出月光下清冷的冰丝和白皙的手,“竹簟醒残酒”则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此外,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描写晚晴时分的景致,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中的“兰棹归去后,诗人瘦”更是将诗人孤独的身影与远方的朋友相联系,表达了深深的思恋和不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隔浦莲·水槛晚晴》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梅风起”、“疏云薄”、“斜阳漏”等,这些自然景象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
  • 语言风格:诗中的语言简洁而优美,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例如,“竹簟醒残酒”中的“醒”字不仅描述了饮酒的动作,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醒与思索。
  1. 思想内涵
  • 对自然的感悟:在这首诗中,邵亨贞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宇宙的宏大。
  • 对友情的珍视: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通过描写与友人的离别和思念,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朋友的深深怀念。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挚与深情。
  1. 文化价值
  • 审美情趣的培养:《隔浦莲·水槛晚晴》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它通过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培养了读者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他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
  • 历史价值的传承:这首诗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之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它的流传与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元代的文学成就。

《隔浦莲·水槛晚晴》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不仅能够领略到其艺术的魅力,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