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马沙头一壶酒,故人饯客官河道。
水蒲芽白沙柳青,东风点拂春多少。
春波浩荡快杨舲,满目好山青不了。
人生漫浪如浮萍,世味苦辛如食蓼。
天游笑我外形骸,俗眼从渠分丑好。
秋毫太山两不足,箕斗虚名我何有。
人间汨汨声利场,昨日少年今白首。
繁华万事风雨歇,曲树深池几芳草。
凄凉旧燕语乌衣,飘零老鹤归华表。
忆曾高楼夜呼酒,剪烛听歌声缥缈。
酒酣耳热捐宝钗,客主相欢意倾倒。
只今憔悴酒徒散,桃花已笑刘郎老。
胸中耿耿尚如昨,濯足新丰歌浩浩。
揽衣中夜起徘徊,抚剑灯前感冲抱。
参横天外落霜鸿,一声画角秦淮晓。
王张二提举携酒驿亭饯别因次同舟李彦谦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张二提举携酒驿亭饯别因次同舟李彦谦韵》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时年作者四十四岁。当时,他与友人王方庆、张舜民、李常等人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相会,并一同乘船到泗水去游览。席间,他们饮酒赋诗,互相酬答,十分高兴。
原文如下:
王方庆,字子中,开封人,为侍御史知杂事。
张舜民,字芸叟,徐州彭城人。
李常,字公择,成都华阳人。
三人俱有文名。
余与王方庆、李常同载,张舜民独乘小艇以从。
日暮云暝,舟人争渡,遂复放棹,略无留迹。
既至宿所,乃共酌大白,饮酣而别,各归其邸。
张舜民独驾小艇,追及余舟,且请同泊宿。
余许之。
明日,舜民出诗一章遗余,曰:“王方庆、李公择,皆自京师来,过宿我东山,将行,送我于此。”
予答曰:“君如鸾凤在天,吾辈岂异鸡鹜?君不闻古语乎?’同心而离居则戚,别久而相亲则亲。’今者一别两相望,千里江山烟霭间,虽道路阻修远,何嫌何疑?”
舜民读而善之。
又一日,余与舜民、子中游泗上,至灵虚洞,已夜,风雨暴至。
舜民谓余曰:“此洞也,非风月佳处邪?然亦奇观也。”
余曰:“子尝闻泗水之神曰明夷,今观此洞,盖其类也,固宜风雷雨晦之时见其怪耳。”
遂相与披榛扪萝而入。
既而风息雨止,见洞中有光若烛,而四旁冥黑。
既出,乃共坐灵虚台上,仰见天上列宿历历,如流珠在皜玉盘中。
遂泛小艇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