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堆前十二滩,滩声破胆落奔湍。
巴人缓步牵江去,楚客齐歌行路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滟滪堆前十二滩,滩声破胆落奔湍。
巴人缓步牵江去,楚客齐歌行路难。
《竹枝歌十首》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集,收录于《水云集》、《湖山类稿》等文献中。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诗人、词人和宫廷琴师。他的诗歌创作多涉及国亡前后的历史事件和个人感慨,因此常被后人比作杜甫。他的生活经历也颇为坎坷,曾随三宫入燕,后出家为道士,并在晚年辗转于江西、湖北等地,最终老死于湖山之间。
内容概述:《竹枝歌十首》共有十首作品,每首都表达了汪元量对于特定场景或事件的感怀。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例如,“铜仙有泪如铅水,不似湘妃竹上多”这句诗,通过对铜仙泪水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悲伤和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汪元量的诗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同时,他的诗歌中也蕴含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竹枝歌十首》不仅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汪元量及其时代背景的宝贵文献。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窥见一位爱国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