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圣安澄公禅师

澄公屡有寄来书,不着寒温问讯予。
老柏依然笼古殿,旃檀无恙锁精庐。
金鳞透网三乘外,大隐居廛千载馀。
只有些儿堪恨处,向人刚觅护身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寄圣安澄公禅师》是出自金朝诗人耶律楚材的古诗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澄公禅师书信往来的感慨和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耶律楚材以澄公禅师为对象,描绘了禅师书信往来的情景以及他对澄公禅师生活状态的关切。下面将详细介绍《寄圣安澄公禅师》:

  1. 诗作原文
  • 澄公屡有寄来书,不著寒温问讯予。
  • 老柏依然笼古殿,旃檀无恙锁精庐。
  • 金鳞透网三乘外,大隐居廛千载馀。
  • 祗有些儿堪恨处,向人刚觅护身符。
  1. 诗作赏析
  • 表达关切之情:耶律楚材在诗中写道“澄公屡有寄来书”,这表明他与澄公禅师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通过书信来传递信息与关怀。
  • 描绘禅师的生活状态:诗中的“老柏依然笼古殿,旃檀无恙锁精庐”形象地描绘了澄公禅师的生活环境和修行场所,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 追求禅意生活:“金鳞透网三乘外”,这句诗意味着澄公禅师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禅宗所追求的清净脱俗之境。
  • 表达无奈与寻求寄托:“大隐居廛千载馀”,反映了诗人对于澄公禅师高洁志趣的认同和对其千年修为的赞赏。
  • 含蓄表达情感:最后两句“只有些儿堪恨处,向人刚觅护身符”虽然看似矛盾,实则透露出诗人对澄公禅师过于清高、孤寂生活的微妙忧虑。
  1. 创作背景
  • 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初期的重要文人,其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如与澄公禅师的一次书信交流中所作。

《寄圣安澄公禅师》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澄公禅师生活状况关心的诗歌,也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和修行境界的理解和推崇。诗中蕴含的禅意生活和淡泊名利的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