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天宁寺用彦老韵二首其二

今日从征亦偶然,天宁遐想思悬悬。
贪荣不得还山去,须信衰翁未古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天宁寺用彦老韵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共二首。这组诗作于唐元和六年(811年)春。当时作者在洛阳任左拾遗、翰林学士,与刘禹锡同为宰相裴度门下宾客。

“过天宁”指到长安郊外的天宁寺游览。这首诗前一首咏天宁寺的古松,此篇则借景生情,写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及与佛结缘的经过。开篇就点出“禅房花木深”。禅房,即僧徒所居的空室,这里代指寺院。花木深,意谓花木掩映着深幽的禅房,使人感到幽静而神秘。接着写“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青萝,又名女萝,是一种蔓生植物,攀援在树木上。这句诗意思是说:翠绿色的竹子伸进幽深的小路上,苍翠的藤萝拂动行人的衣服。这两句写景清新秀丽,意境优美恬静,有如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诗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美景,而是进一步发问:“借问此中人,来何营?去何忧?”此中人,就是寺院中的僧人。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呢?他们又为何而去呢?这里诗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佛教的信仰。诗人以设问起头,然后才回答,使诗句显得跌宕有力,富有韵味。

接下来“言谈寂莫无人识,弟子偷成正法基”,写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所闻。“寂莫”,寂静的意思。“弟子”是对自己谦称的话。“偷成”,是说自己偶然间悟道而成。正法,佛教语,指佛法正宗。“基”是基础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寂静之中,没有人能够认识到我,但我这个偶然领悟佛法的人,却侥幸地成了佛法的根基。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自谦其浅薄无知,实际上却表现出一种自信和自豪,同时也流露出他那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这种感情是真挚的,也是感人的。

最后两句“平生所历知多少,安知斯人非海中。”诗人在这首诗里,不仅抒写了对佛教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而且还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经历过的世事、人情、物态等等,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和变幻无常的,因此不能仅凭自己的片面之见来判断事物的真相;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的狭隘经历或有限经验,而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广泛地去接触各种人和事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两句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像大海一样胸怀博大、包容万象的人,才能够真正领略到人生的真谛。

《过天宁寺用彦老韵二首其二》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宁寺的景色和氛围以及诗人与和尚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的敬仰之情和他的人生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