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川摩诃院创建佛牙塔疏

佛日增辉国政和,灵牙有诏赐摩诃。
因风吹火何劳力,垂手同修窣堵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武川摩诃院创建佛牙塔疏》是唐代高僧玄奘为纪念其师父戒日王赠送给他的舍利子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佛教文书。这篇疏文不仅是玄奘个人对佛教信仰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1. 历史背景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和学者。他的主要工作是翻译佛经和传播佛教文化。玄奘在公元629年奉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取经,并在途中遇到了戒日王。戒日王为了表彰玄奘的虔诚及学问,特地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赠予了他。

2. 作品内容

《为武川摩诃院创建佛牙塔疏》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玄奘与戒日王的会面及其对佛教的敬仰之情;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玄奘获得舍利子的情景以及他对舍利子的敬重和保护之意;第三部分阐述了建造佛牙塔的目的和意义;第四部分则是玄奘本人对于此次经历的感慨与心得。

3. 文化意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玄奘此篇疏文不仅是一次宗教仪式的描述,更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体现了玄奘作为一位求知者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同时,通过描述舍利子的历史,也加深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尊重。

4. 影响

《为武川摩诃院创建佛牙塔疏》不仅在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为武川摩诃院创建佛牙塔疏》不仅是一份宗教文献,更是一部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学作品。通过对这篇疏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玄奘本人的生平事迹,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印两国在佛教领域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