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日,海子泛舟

晓日明如茜,春波凝不流。
浴凫浮断梗,过雁折危楼。
颇敬吴儿狎,何伤楚客囚?
沙边萦小楫,初慰玉京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三日海子泛舟》是一首出自元代诗人范梈的诗歌,该诗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范梈(约公元1283年—约公元1326年),字天章,一字无垢,自号云林散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元朝著名诗人、画家,与杨维桢、郑光祖并称为“元诗三大家”。他的诗风豪放,兼有清雅之韵,画作则以山水画著称,其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作品原文
  • 全文如下:晓日明如茜,春波凝不流。浴凫浮断梗,过雁折危楼。颇敬吴儿狎,何伤楚客囚?沙边萦小楫,初慰玉京游。
  1. 作品主题及思想内容
  • 自然描写: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晓日明媚如同茜色,春水波光粼粼却无法流动。浴凫、过雁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动态美。
  • 人文情感: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吴儿(即吴地的百姓)的敬意,以及对楚客(指楚国的客人)的同情。这种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与人民的理解和关注。
  1. 艺术风格特点
  • 语言精炼:范梈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画面感,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意象生动: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微妙变化,将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1. 历史地位与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正月三日海子泛舟》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影响评价:后世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远的思想意义。

《正月三日海子泛舟》不仅是范梈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